-
鲁王墩遗址位于吕亭镇吕亭村,南临鲁王河,东接安合路,为台地遗址。遗址平面近圆形,高出周边3至8米,文化层堆积较厚,采集有石斧、石锛、鼎足、鬲足、口沿、�h颈等标本,纹饰有刻划纹、弦纹、指甲纹、绳纹、附加堆纹等。根据遗址文化层堆积状况及采集的标本判断,鲁王墩遗址的年代是新石器至商周。鲁王墩遗址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联合李圩庄园,清代。位于桐城市范岗镇联合村李圩村民组。庄园近圆形,四周地势平坦,宽5-8米的蓄水壕沟围绕庄园,内壁用石条自水底垒砌,进入庄园仅有沟上一石桥可通行,石桥宽1米,长石条作桥梁,桥头圩内即是硬山式门楼,青质厚砖错缝平砌墙体以承重,檐壁基础用石条自壕沟水底垒砌,园内南侧临壕沟处有古井1口,麻石质素面井圈。井北20余米处建祠堂,建筑为穿斗和抬梁结合式木构架,两坡屋面,小瓦覆顶,青砖围护,不事……[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上排门古村落上排门古村落(古民居建筑群),明清至中华。位于桐城市唐湾镇唐湾村湾前、湾里、湾西、河高村民组,镇区西北,前临桐潜公路,面积20000余平方米。古村落三面环山,依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层构筑,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木构架基本形式为穿斗式或抬梁式,檐墙和槛墙均以长35、宽20、厚10厘米的青砖错缝平砌围护承重,建筑内部以编泥墙或板壁相隔,建筑局部点缀雕饰和彩绘,院落以鹅卵石人字形铺墁,门楼……[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孔城老街坐落于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孔城镇境内,距桐城市12公里。孔城老街已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期,孔城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太平天国时期,孔城遭到破坏,但不久即恢复,现有老街即太平天国以后建设的。老街绵延数里,分为十甲。每甲之间有闸门隔挡。南北走向,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均为麻石……[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安徽省桐城市市区是座古城,一直有着“文都”的美誉,大概是因为中国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在这里发源的缘故吧,桐城市内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随处可见。城内有许多小街巷,如“一人巷”、“钱尚书巷”、“双井巷”、“讲学园巷”、“小河边巷”等等,但最为闻名遐迩的街巷是“六尺巷”。“六尺巷”是一条100多米长、2米宽的小巷,铺着鹅卵石路面。据县志记载: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城做官,他……[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天主堂女学校位于安徽省桐城市文昌事处公园居委会余家湾巷10号,面积402�O。现存前后两进和厢房。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大门面向东南。门楼之上,楷书“天主堂女学校”六个大字。前进五开间一层,后进亦五开间一层,东西各有厢房一间,中成院落,前进与外墙之间亦构成一院落。院内栽有枇杷树、桂花树。建筑周围环高封火墙,气势恢宏。整幢建筑布局合理,格调雅洁,具有本地民居的典型特色。年间,这里辟为天主堂女子学……[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龙潭筹备仓,中华。位于桐城市新渡镇龙潭村黄畈村民组筹仓小学院内。建筑坐东南朝西北,前后两进,面阔各七开间,两进之间两侧设厢房,各三开间,两进与厢房建筑将筹备仓组成四合院。筹备仓大门设在西北前进明间,墙壁上嵌有“保捐碑”1通,“特捐碑”2通,“保捐碑”刻当时各保所捐建仓银元数额,“特捐碑”刻有“十二年岁次癸亥十二月”。筹备仓廊檐环绕,青石柱础,穿斗构架,小瓦覆顶,风格简洁大方,宽敞精致。从筹……[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大关联络站位于桐城市大关镇小关村三八村民组大关老街下街43号,面积150�O。坐西朝东,一进,四开间二层,砖木结构,四柱落地,尚存格子窗。后院有门,通小河湾。联络站地处桐(城)、庐(江)、舒(城)三县交界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十年(1941),为沟通鄂皖之间联系,0利用老同盟会员史大化作掩护,派王宇(时任0豫东南地委)在此建立秘密交通联络站,以“复兴商店”的名义开展工作,负责传递情报……[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披雪瀑,古名“披雪洞”,又名“响雪泉”,位于桐城市城西北4公里之碧峰山下,地属碧峰事处石板村。瀑流飞泻直下,如雪帘高悬,故名。披雪瀑长900米,全瀑分三段:前为“迭瀑”,长约50米,瀑流滚迭,溅珠飞玉,称之为“前瀑”;中为“溪谷”,称“披龙”,长约800米,雪浪翻滚,奔腾直前;后为“悬瀑”,高约50米,瀑流长悬,雪崩雷鸣,称之为“后瀑”。后瀑左崖有一洞,名“披雪洞”,吴用珍有诗描写瀑景云:“……[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桐城中学石柱刻,峭然耸立该校园东侧。柱为方形麻条石,高4.32米,边宽0.34米,顶部呈锥形,底部设基座。石柱四方,竖行阴刻两组铭文,东西两方刻魏体,字体端庄,文曰:“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南北两方镌篆书,运笔流畅,文曰 “为梁为柱罔不宜,志重远者石柱刻于十四年(1925),邑人书法家方守敦、方寿衡为之题书,意在激励学子,立志高远,奋发向上,成为国家梁柱。“”中,石柱被砸断,基座被撤毁。19……[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