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桃宝旅游网。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淮河(安徽段)大环线,“C位”为何在这里

淮河(安徽段)大环线,“C位”为何在这里

桃宝旅游网 2025-10-26
导读当828公里的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环线如一条玉带串联起皖北六市四县,蚌埠这座“淮上明珠”正迎来重塑文旅叙事的历史契机。今年9月28日,安徽省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大环线建设方案,强调要以路链产、以产促路,把淮河文化元素融入项目建设全过程。作为大环线东部小环线的重要节点,蚌埠手握双墩、禹会村两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金字招牌”,坐拥淮河、龙子湖、涂山等自然禀赋,更肩负着探索“交通+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使命。从史前文明的星火到楚汉相争的烽烟,从工业遗存的转型到非遗美食的出圈,蚌埠的文旅叙事亟待在大

当828公里的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环线如一条玉带串联起皖北六市四县,蚌埠这座“淮上明珠”正迎来重塑文旅叙事的历史契机。

今年9月28日,安徽省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大环线建设方案,强调要以路链产、以产促路,把淮河文化元素融入项目建设全过程。

作为大环线东部小环线的重要节点,蚌埠手握双墩、禹会村两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金字招牌”,坐拥淮河、龙子湖、涂山等自然禀赋,更肩负着探索“交通+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使命。

从史前文明的星火到楚汉相争的烽烟,从工业遗存的转型到非遗美食的出圈,蚌埠的文旅叙事亟待在大环线格局中重新解码。

这条贯穿皖北的风景道,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线,更是文化认同的缝合线——它让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让“有说头没看头”的困境找到破局路径。

蚌埠,正站在淮河文明与现代旅游的交汇点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章节。

历史纵深:文明源流的当代唤醒

蚌埠的文旅叙事根基,深植于跨越七千年的文明谱系。

当大环线以“道源问道品春秋”为宣传口号时,蚌埠的史前遗址与楚汉遗迹恰好构成了“问道”与“品春秋”的实体注解。

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5年6月,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挂牌,成为安徽省三家建成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

这片位于淮河北岸的土地,以667件陶器刻划符号震惊学界——描绘日月山川、猪鹿鱼鸟的象形线条,被公认为汉字的重要源头之一。

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副主任陈卓指出:“双墩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出土的陶塑纹面人头像更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雕题纹面雕塑作品。”

业内认为,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不仅改写了中国美术史,更印证了淮河流域与黄河、长江流域同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

与之形成时空呼应的禹会村遗址,则以“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史诗记载衔接文明断层。

考古揭露的近2000平方米大型祭祀台基,以烧祭面、方土台、成排柱洞构成的仪礼空间,印证了《左传》“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

考古学家强调,此处正是中华文明从氏族部落迈向国家形态的关键现场。

两大遗址一北一南,如同镶嵌在淮河两岸的文明双子星:双墩遗址以7300年前的刻符与雕塑实证淮河文明之源;禹会村遗址以4000年前的祭祀遗迹见证国家形态之始。

它们共同构建起蚌埠“一万年文化史”的时空坐标,彻底扭转了淮河流域作为黄河、长江“附属”的认知偏见。

如何让沉睡的文明遗址转化为可感知的文旅体验?

蚌埠的选择是科技赋能与场景重构。

在《禹见山海经》VR剧场,游客戴上头盔便能“穿越”至大禹治水的洪荒时代;双墩遗址公园计划通过AR技术让游客“破译”刻划符号;禹会村遗址则创新采用获国家专利的“改性混凝土”工艺还原祭祀台基。

禹会村遗址博物馆

这种保护性展示理念,使考古遗址从封闭的学术现场转变为开放的“城市文化客厅”。

据规划,禹会村遗址公园总投资约34.39亿元,在核心区330亩土地上推进祭祀台基还原、考古研学基地建设;双墩遗址公园则以“一馆三址”架构,串联遗址博物馆、展示中心与蚌埠市博物馆专厅。

当古老文明遇见现代科技,历史叙事便拥有了触手可及的载体。未来,随着刻有双墩符号的文创雪糕成为打卡利器,禹会祭祀通过全息投影在涂山重现,历史的馈赠才真正完成从学术标本到文化资产的蜕变。

由此,以双墩、禹会村两大遗址为基,通过科技赋能与体验创新,蚌埠将让七千年文明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新生,为大环线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地理坐标:南北界碑的空间诗学

蚌埠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空间属性。

龙子湖畔那尊由艺术大师韩美林设计、高39.9米的南北分界标志,不仅是游客必到的打卡点,更是蚌埠文旅叙事的空间锚点。

蚌埠珍珠女雕像成热门打卡点

红蓝双色钢管象征南北气候差异,顶部巨龙盘踞,中间青铜珍珠呼应“珠城”美誉——这座雕塑以艺术语言诠释了“一脚跨南北”的地理奇观。

当大环线构建“城市+乡村+旅游环线+景区”四维绿道网络时,蚌埠的南北分界意象恰好成为贯穿全域的文化符号。

从淮河北岸的麦浪到南岸的稻香,从荆涂山峦的雄浑到龙子湖水的婉约,这种南北交融的气质塑造了蚌埠“南不南,北不北”的独特城市性格。

禹会村遗址,又名禹墟,位于今安徽省蚌埠市涂山南麓,与北魏时期《水经注》中记载的禹墟方位吻合

这种空间特质在大环线建设中转化为具体的项目载体。作为十大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之一,“蚌埠靓淮河生态文化带”正通过实施考古遗址展示提升、研学精品工程,打造跨区域文旅联动样板。

规划明确要“全面提升禾泉小镇、涂山-黑虎山公园、花博园、荆山、白乳泉等项目开发建设水平,建设环涂山民宿群,提升环天河、沿淮河、涡河、沱河区域沿河景观”。

其中,龙子湖景区作为蚌埠的“城市客厅”,通过南岸改造、古民居博览园升级,谋划打造代表性旅游演艺,丰富美食、非遗、夜游等业态。

据当地市民介绍,龙子湖公园内的南北分界标志已成为赴蚌游客必到之地,带动周边文旅消费显著增长。

禾泉农旅小镇

更值得关注的是,蚌埠正在将地理特征转化为体验经济的创新实践。在禾泉小镇,游客能同时感受北方的豪迈与南方的精致——白天在涂山脚下体验农耕文化,夜晚在篝火旁聆听吉他弹唱;在“向云端”铁路微公园,八节特色车厢再现不同国家的铁路风情,呼应着蚌埠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的开放基因。

这种空间叙事不仅停留在景观层面,更深入日常生活:宝兴面粉厂阁楼通过“修旧如旧”的改造,成为靓淮河工程风光带上的新晋打卡点;青砖红瓦的工业遗存与数字展陈技术结合,让游客在时空交错中感受城市变迁。

蚌埠市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用大项目推动文旅大发展,不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

当大环线推动“15分钟通达高速互通”的交通升级时,蚌埠的南北分界定位正从地理概念演变为文旅IP,成为吸引游客探寻“双面安徽”的独特卖点。

“向云端·非常道”铁路微公园等已成为蚌埠市民节假日打卡的热门景点。陈昂 摄

如果说规划蓝图奠定了发展基础,那么特色产品的打造则让这一优势真正落地生根。

比如打造“淮河分界密码”主题探秘之旅,以龙子湖为起点,串联涂山登山步道、淮河骑行绿道和沱湖湿地观鸟点。

途中,可以设置“南北风味驿站”,在北岸提供面食制作体验,南岸展示稻米文化,让游客在舌尖上感受地理分界。

或许还能开发“分界地标打卡集章”活动,收集不同站点的特色印章后兑换文创礼品,这样的设计既强化了地理概念,又创造了社交分享的素材。

通过将分界地标转化为可感知的旅行体验,蚌埠正以创意设计让游客在互动中理解地理分界,在参与中传播城市形象。

这种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身体验的做法,不仅丰富了旅游内涵,更通过社交分享深化了品牌认知,让“南北分界”成为独具魅力的文旅名片。

传播破局:叙事重构与区域协同

面对大环线带来的历史机遇,蚌埠的传播策略需要从资源展示转向叙事建构。

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分散的文旅要素整合为具有情感黏性的故事线,让“淮上明珠”从地理概念升华为文化符号。

蚌埠龙子湖畔的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

此前,蚌埠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崔兴浩指出:“我们继续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推进创建涂山4A级旅游景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花鼓灯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打造10条特色文旅街区。”

这十条街区正是蚌埠文旅叙事的毛细血管——从篾匠街文化街区的市井烟火,到阿财老铺特色美食体验街的“皖C三件套”(小龙虾、烧饼夹里脊、冰酒酿),从万达金街的现代潮流到固镇楚汉步行街的历史厚重,它们共同构成蚌埠“可触摸”的城市文本。

传播创新的核心在于内容生产与渠道拓维。

位于涂山上的启母石,又名望夫石

在内容层面,蚌埠可深挖“大禹文化”IP,通过大禹文化节实现跨区域联动——蚌埠大禹文化产业园与宁波民和文化产业基地签约合作,一批数字文创招商项目落地,标志着文化资源向产业动能转化。

在渠道层面,新媒体矩阵成为破圈利器:垓下遗址景区通过3D体验馆、全息投影技术再现“战场风云”;《禹见山海经》VR剧场融合6D电影、剧本杀元素,让年轻群体在沉浸体验中感知文化。

数据显示,这类创新项目显著提升游客停留时间,2024年蚌埠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5815.78万人次,同比增长5.25%;国内旅游花费442.97亿元,同比增长10.39%。

区域协同是蚌埠叙事扩容的关键。作为东部小环线(440公里)的重要枢纽,蚌埠必须跳出“单打独斗”思维,主动与宿州、滁州等地形成叙事互补。

规划明确“东部小环线以‘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为特色”,蚌埠可凭借双墩、禹会村的考古资源与宿州大运河遗址、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形成“文明探源”主题线路;依托龙子湖、沱湖湿地与明光黄寨草原静港营地构建“生态休闲”产品包。

更宏观的视角下,蚌埠牵头成立皖北6市4县联盟,与黄山签订文旅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游客互送、品牌共塑。

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线路串联,更在于产业联动——通过“交旅+研学”模式,将垓下遗址国防教育基地、禾泉小镇研学基地纳入大环线研学体系;通过“交旅+体育”模式,让蚌埠马拉松、龙子湖龙舟赛成为区域性品牌活动。

如果说宏观的产业联动是骨架,那么微观的情感连接就是血肉。

蚌埠龙子湖

当蚌埠的文旅叙事从城市尺度拓展至区域网络,其作为“皖北旅游中心城市和淮河流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定位才能真正落地。

在未来的传播上,或许可以构建“蚌埠故事共创计划”,邀请本地美食博主开发“皖C三件套”探店路线,组织汉服爱好者在明文化遗址拍摄国风大片。比如设计“二十四节气游蚌埠”主题,春季在涂山等地举办樱花汉服节,夏季在龙子湖开展夜航船诗会,让传统节气与现代文旅自然融合。

还可以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发起,让烧饼夹里脊、冰卤虾等美食成为连接年轻游客的情感纽带。

通过构建“故事共创”的传播新范式,以美食博主探店、国风旅拍、节气活动等创新形式,蚌埠可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情感连接。

对于游客和市场而言,这种以内容共创为核心的传播策略,可让文旅叙事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持久活力。

立足于当下文旅产业的变革,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环线的建设,为蚌埠提供了一次重塑文旅基因的契机。

从双墩遗址的文明星火到南北分界的地理奇观,从工业遗存的凤凰涅槃到非遗美食的市井烟火,蚌埠正在编织一条贯穿古今、联动南北的文化纽带。

当大环线到2030年全面建成“设施完善、服务高效、特色鲜明”的风景道时,蚌埠能否将历史纵深转化为叙事优势,将地理坐标升华为情感地标,将传播破局拓展为区域共赢,考验着城市的智慧与魄力。

文旅融合的本质,是让文化通过旅游实现大众化传承,让旅游凭借文化实现差异化竞争。

面向未来,蚌埠的文旅产业唯有根植本土文脉、创新体验场景、深化区域协同,方能在百舸争流的文旅新赛中,让“淮上明珠”绽放出时代光彩。

这条大环线,不仅是物理道路的延伸,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它正在唤醒淮河儿女的共同记忆,书写皖北振兴的生动注脚。

Copyright © 2019- 92taob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