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渠长根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固执的观点,只要仔细看过关于它的书,不管是方志、文史资料,还是历史文化名人的传记,哪怕是那些某个历史、文学类皇皇巨作中有关它的章节,那么,对于这个地方,就算得上了解了,便可以写上几段文字了。如果再实实在在地走进来,待上那么三两天,更可以真的刨些根、问些底了。
所以,我从来不看所谓的旅游攻略,即使是网红们搔首弄姿、声嘶力竭的吆喝,或者各种专门的网络平台上花红柳绿式的集成展陈,也从来不看色香味俱全的介绍当地华衣美食的书刊报册。我从来只相信自己的脚步和五官,只相信必须理解岁月风尘凝结的掌故和流淌在哪怕是纠结在该地小溪细流中的浪花。这种执拗,自然常常会让我必须承受盲目自信造成的冲击和遗憾。这次再来丽江,我便用力地挑战了一下积习,愣是打开了宾馆里备阅的书籍——《舍不得的丽江美食》。但是,没有翻到底就合上,扔到了茶几上,并且还瞬间充满了自责:怎么好意思浏览了这样的“花枝招展”,堕落成了俗不可耐的饮食男女?
一、还是雾里看花
记不清楚来云南多少次了,丽江这算是第二回,由于如此这般的阅读癖好(或闭塞),对于这一大片崇山峻岭、狂飙激流和斑斓民族风情交织而成的西南宝地,仍然只能是看得个神秘秘朦胧胧,似来非来、似读非读。当然了,三天下来,工作安排全都是满满的,唯有早晨和夜晚才有属于个人的闲暇,这也是蜻蜓点水、勿得要领的重要原因。
散步街头漫听风,信马由缰迷望眼。两次夜晚、两次早晨的独行,其中第二次早晨足足用了三个多小时从容就步,出发时天还不亮,也不知走过了多少街巷,甚至走出了极其时尚的六亲不认的步伐——没有人认识我,放心走读就是了。
民宿“邂逅丽江”。拍摄/渠长根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四方街、万子桥、福音堂、普贤寺,忠义坊、双善村、北门里、木府院、狮子山、金虹路、大水车、激激沙、玉缘路、七一街、民主路,丽江之眼、文庙武庙,还有非遗馆、方国瑜故居,也还有红军二、六军团过丽江指挥部旧址、茶马古道博物馆,等等等等,可谓应有尽有、不厌其烦,也真是悦目娱心、兴致盎然。然而,及至三义机场的航班起飞,带我飞向依然秋高气爽不见“爽”的岭南羊城,一个感觉,还是没有随着到达次数的增加和视野的扩大而彻底改变——云南好神秘,丽江或许是更为典型的秘境。
这样一来,无论如何禁不住惶惶,就想问一问,是不是正因如此,丽江,它才堂皇坦然地领受、张挂起“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的国际品牌,才被誉为那个啥啥啥?
方国瑜故居。拍摄/渠长根
二、三张名片不虚传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标和符号,也都有自己的新时代身份证——IP,尽管每个人的审视角度和记忆焦点不同,例如我就喜欢从该地的历史文化名人或者道路地名立足着眼。
细想一下,说起开封,那就得说包公、杨家将、张择端,说东北,就要说杨靖宇,说成都,就得说玉林路,说北京,就得说文天祥,说海口就得说海瑞,说惠州就得说苏轼,说杭州就得说河坊街,说扬州就得说五亭桥,说上海就得说南京路……是不是?
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旧址。拍摄/渠长根
假如你不反对,姑且就按着我这个脾性说,丽江有三个符号,绝对称得上此地“地标”“符号”甚至“IP”——东巴文化,张桂梅,腊排骨。当然,还得请你,包括本地的父老乡亲,尤其是张桂梅老师和您的学生,原谅我的不恭,笼统地把人物与食物放在一起说下去。
关于东巴文化,还要长篇大论么?不需要。一来我也不懂,二来但凡到了丽江大研花巷的人们,几无例外地,都亲自看了听了访了摸了画了拍了录了它的形形色色,特别是它的字、画、音,还有服饰礼俗、节庆食医、居舍行止等。在风铃般的乐曲中,坐立了很久,不愿离去,在象形文字里揣摩出特殊的智慧特殊的韵味,在水与天、人与神的缥缈实轧之间沉浸抑或挣扎着……东巴人,从远古走来,在泥土里面抟出了瑞丽星光,走到今天,矜持成丽江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血脉经络,吸引着你和我,一定还要走到明天,吸引着她他和它,一直像迷一般,迷惑着所有的遇见者。
东巴文字。拍摄/渠长根
腊排骨,之前没有印象。这次丽江之行忽然印记深深。有两个原因,其一,肯定也是首先,一位久违的来自京城的美女教授,轻盈着,说出特有的亲切和熟谙,给我们介绍它姓啥名谁、哪儿来哪儿去。原来她就是云南妹子。这种家乡的血凝和话语,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急不可耐,我还多次地举起勺子和筷子,意犹未尽地捕捉潜藏在排骨里的丽江风情与云南风味。接下来几天的工作餐,差不多顿顿都风趣着绰约多姿和香味绵长的腊排骨。
其二,腊排骨遍布大街小巷,而且商标、名头林林总总,以至于抬头必见、瞩目即有。莫非它价格不高?所以我才屈己似地浏览了宾馆的那本丽江美食读物,想搞明白这腊排骨连起街头巷尾、走进餐餐桌桌,究竟怎么就成为了“万人迷”“狐狸精”和“头条”。到底弄懂没弄懂,我还是不懂,只是离开宾馆前,我决定买一些回家。
似乎是最有影响力的店面“阿婆情腊排骨”。拍摄/渠长根
张桂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丽江教育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丽江师范学院毕业,无比坎坷、无比坚韧、无比无私、无比卓越地走过来,几十年,直到今天,把华坪女高拉扯成中国教育界的神话,把“桂开岫岩雪、梅绽丽江春”磨砺成华坪—丽江—云南和全中国的望梅兴叹——究竟是什么力量、什么信念、什么情结、什么卓异,让张老师在苦难中拯救了那么多大山里的女孩儿,也在艰难中救赎了自己利他忘我的心灵和精气神儿?
中年张桂梅老师。拍摄/渠长根
那天晚上,丽江师范学院师生们共同编演奉献了舞台音乐剧《桂梅颂》,不到五十分钟,真的是强烈地震撼着感动着。加上白天工作间隙我在校园里两次观看了“张桂梅师德教育馆”,一种难以言表的敬慕和不可抑制的话欲,催促我在返回宾馆的车里,就简单编辑发布了刚才现场自录的这部舞台剧的短视频,在抖音里。一个多小时后,洗洗刷刷好,躺下准备休息的时候,浏览量已经超过3万,还有800多个赞。我给它的题目是:致敬人民教育家张桂梅。
视频下方留言和跟帖很多。其中有几个留言,马上被人口诛笔伐了。写这几个留言的人,神情颇有些诡异,说:她已经是教育家了?她可以是教育家?她教育好了两千多个大山女孩子却也为此制造了两千多个大山光棍汉……对于前两个疑问,我特别想马上回复它们:教育家必须是城里人吗?教育家必须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吗?教育家必须写很多谁写谁看的大部头的书吗?教育家必须站台大学校园吗?教育家必须过了古稀到了耄耋离了尘世吗?教育家必须经你任命、认可的吗?
丽江师范学院“张桂梅师德教育馆”。拍摄/渠长根
确实,我这么想了,但是我没有跟帖和回帖。怎可语冰呢?怎可公婆分呢?怎可遗传互染似地同样拙劣的相轻呢?这就像现实世界,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才是啥啥啥、才能咋咋咋一个道理。我相信,相信很多人都相信:我们都成不了张桂梅。这不得了!
丽江,张老师是最靓的名片,最珍贵的星宿。“铸就红梅品格、点燃希望明灯”,世界瑰宝丽江支持您,我平头百姓钦佩您。
张桂梅老师受颁的“七一勋章”证书。拍摄/渠长根
三、还能安静下去么
我喜欢安静,这是很多朋友知道的。
我的安静,既可以是无声地躺在沙发上闭目养神,也可以是斜倚床头信手翻书,还可以是坐在江南运河岸边的长椅上出神入化,甚至也还可以是决然弃了位置、悠然隐没江湖,更可以是一个人在光怪陆离、喧嚣噪杂的古街闹市,低头走路,心无所托,安步当车。这一点,还一直自信是特殊功力呢。比如这次在丽江,我就三四次如此这般的踽踽独行,还唐突地婉拒了同道同业的共赏同乐邀约。
丽江古城一角。拍摄/渠长根
我喜欢安静,还因为我不会聊天。不管是茶前酒后,只要是人不多的情况下,都比较拘谨,时常担心聊着聊着把天聊死了。原因只有一条,不自信,以至于不合群,以至于不多说话。从上大学就是这样的。也有同学和朋友说,你很能讲啊。想一想,也是,我也能讲,但那是在面对大众和人群,一个人讲的时候。只有在这个场面和环境中,面对陌生或相对陌生的群体,才能够有信心地讲开去,有的时候还可能会口若悬河。这种一人之下、群人之上的场景,实际上是一个特殊形式的安静,是不受干扰不被反问的单向度自我输出,可以说是一个群体式安静。
独自走在丽江古城。拍摄/路人甲
我喜欢弄文字,特别是摆弄学究般文字以外的杂乱无章、蝇头小楷。而且还总是安慰自己,活在最小众的文字里、行在密闭的心房里,很滋腻、很柔和,当然很安宁。至于说这文字有没有和有多少人看,管它呢,自己无聊无序地悄然咂摸咂摸,不就行了。总比那硕士论文只有自己、硕导、女朋友三个人看,强多了吧,比起博士论文只有自己和博导两个人看,强了更多吧,因为硕士阶段的那位女朋友早已成为自家的“屋里人”,哪还有恋之缱绻、爱之深切再顾你写得好不好啊……越是这么想,越觉得阳春白雪大有无法媲美下里巴人的温馨与安泰。
因此上,我的文字有写在候机大厅里,有一气呵成在走回室屋的路上,也有纠结着收尾于清晨的鸟鸣中。尽管它们基本属于无病呻吟或者酒后的随笔乱画,仅仅记录了一个时刻的心理印迹而已。
不亚于众乐乐的独乐乐早点。拍摄/渠长根
但是,这一次再到丽江,懵懂着离开五彩云南,我却陡生困惑:读书,却不走深走实;逛街,总是一人一影,下次哪怕下下次,走到哪里,极有可能,还都是同一个结果:一目十行不明理,雾里看花不识君。就像一个朋友在朋友圈给我的留言:渠老师,你得用心地品尝丽江的各种美食。可不是咋的,连一个地方特色活泛、样子支楞、煎炒溜炸炖焖煨烹烧百般折磨的最最基本的活命物,都不愿意去靠近,怎的就能够论说、文言这个地方?
“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说的是杭州西湖第一美苏小小,您,靠近慕才亭馒头墓仔细端详,才可以理解她如金似玉;“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绘的是万顷洞庭,您如果不扁舟风雨或者登临岳阳楼,又岂能明了“气吞万里如虎”……了解、理解、认同她和它,以及所有的他们,还得安安静静地走进来。
“取”“清”是一个修为。书写、拍摄/渠长根
再来丽江,我觉着,无论如何不会再要这次的安静了。我憧憬着去华坪女高拜访张老师,去每一家腊排骨店里讨一份,去一个东巴古村落,跟老人们聊上半天。
2025年10月15日未眠于羊城东隅

桃宝旅游网
202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