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桃宝旅游网。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镇”么近,南么美

“镇”么近,南么美

桃宝旅游网 2025-10-08
导读古镇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也是最珍贵的历史遗产它们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时代的变迁在陇南散落着许多这样的古镇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陇南最为著名的古镇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水墨碧口·茶香缭绕碧口的清晨,是从河堤边的菜市场开始的。农民们摆出自家种植的蔬菜和山中挖来的野菜,水灵鲜嫩,充满生机。这里不仅是买卖之地,更是一幅生动的市井烟火画卷。碧口镇距文县县城85公里,白龙江由此进入四川。小镇山水环绕,烟雨朦胧,宛若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它与通渭马营镇、永登红城镇、华亭安口镇并称“甘肃四

古镇

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

也是最珍贵的历史遗产

它们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时代的变迁

在陇南

散落着许多这样的古镇

今天

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陇南

最为著名的古镇

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

水墨碧口·茶香缭绕

碧口的清晨,是从河堤边的菜市场开始的。农民们摆出自家种植的蔬菜和山中挖来的野菜,水灵鲜嫩,充满生机。这里不仅是买卖之地,更是一幅生动的市井烟火画卷。

碧口镇距文县县城85公里,白龙江由此进入四川。小镇山水环绕,烟雨朦胧,宛若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它与通渭马营镇、永登红城镇、华亭安口镇并称“甘肃四大名镇”,且因历史上曾是甘川两省重要的水旱码头,商贾云集,而位居四大名镇之首。

古镇建筑多为明末清初的川北民居风格,青灰仿古瓦、仿古窗栏门户,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传承。“川”字形的三条主街纵贯全镇。漫步老街,仿佛穿越国时代,古老的竹篾店、瓦罐店依稀可见。

经营了几代人的豆花面馆食客络绎不绝,一碗豆花面,配上随意取用的小菜,既熨帖了胃,也温暖了心。

碧口古镇还是一个“水立方”,拥有碧口、麒麟寺、苗家坝三大电厂水库。水库与山川草木相连,兼具北方的四季分明与南方的水乡韵味,令人流连忘返。

作为甘肃省最大的无公害茶叶基地,碧口拥有李子坝、水蒿坪等多个茶叶专业村。云雾缭绕的气候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几乎每道峡谷、每片山坡都能看到成片的茶园,碧水蓝天,小桥流水农家,在此品一口有机茶,吃一顿农家饭,再疲惫的身心也能得到彻底的放松。

作为甘川重镇,碧口值得您专程到访。

古镇盐官·骡马嘶鸣

5.42万人口

其中在校学生就超过2万人

如此规模的乡镇

在陇南仅盐官一镇

繁华

是盐官古镇给人的第一印象

走进盐官,第一感受便是“繁华”:大街上商铺林立,时装店、烧烤店、奶茶店、KTV错落,叫卖声此起彼伏,活像个“伪装成乡镇的小城”。

同时,盐官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老的盐井祠诉说着昔日盐业的辉煌,至今活跃的骡马市场,则见证着秦人因养马而崛起的历史。

盐官因盐得名,因盐而兴。历史上,它曾是陇上名镇和商埠重镇,素有“陇蜀之咽喉,西礼之门户”之称。诗圣杜甫入川途经此地,留下了“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的诗句。 直至1952年,盐官仍有盐户256户,年产销盐八十多万斤,商贸极其发达。

礼县盐官川曾水草丰美、卤水丰沛。如今,盐官骡马市场依然是西北最大的家畜交易集散中心,袖内扳指议价的传统交易方式仍在延续。

巷子里的美食也多与“盐”相关。盐井祠的卤水让各种卤味风味独特;卤水点的豆腐滑嫩可口;卤水腌制的蔬菜经久耐放。这片被厚爱的土地,还出产甘甜多汁的苹果,富裕着当地百姓。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盐官镇正依托秦文化、盐文化、骡马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游客日益增多。曾经的西北商埠、制盐名镇,也搭上电商快车,将苹果卖向全球,不断输出古镇文化,让文化名镇转变为经济强镇。

祁山道上的盐官镇,是一个有滋味、有风情、有故事的地方,值得您带孩子来此一游。

哈达铺:红色福地·长征重镇

一个西北小镇

却在中国史上

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走向

一张报纸

扭转了乾坤

走进哈达铺,仿佛瞬间回到了那个热血澎湃的年代。红军大院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红军来了!》的情景剧,当地群众依然如当年一样,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位来访者。时代在变,哈达铺人民的热情从未改变。

哈达铺位于宕昌县西北部,地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交汇处。这里自古人口稠密、物产丰饶、贸易繁盛,来自陕西、山西、河北、四川等地的客商在此设立了28家分号,而真正让它载入史册的,是那段红色记忆。

1935年9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抵达哈达铺。彼时红军疲惫不堪,这座小镇像“温暖的母亲”敞开怀抱:补充粮食、药品,让战士们休养恢复,工作也在此如火如荼开展。

哈达铺长征街由382家店铺组成,长约1200米,这是红军长征途中走过的最长、保存原貌最完整的街道。正街两侧,许多店铺仍保留着传统的商住格局——楼下开店,楼上住人。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是必到的打卡地。它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和“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实践基地”。馆内运用光、电、声等多媒体手段,通过近千件展品,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

接受完红色教育,别忘了安抚一下自己的胃。哈达铺的美食如同当地人一样热情:用铁盒烤制的穹锅馍馍外脆里嫩,传统点心酥脆可口,最不能错过的是一碗酸爽开胃的红军凉粉。来自草原的牛羊肉现场烹制,味道绝佳,配上一杯黄酒,更是回味无穷。

2016年,哈达铺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如今已成为宕昌旅游最知名的品牌,绝对值得一游。

北国版纳·康养阳坝

这里被誉为陇南的“西双版纳

左手暖温带,右手亚热带

独特的地理位置让阳坝

拥有了四季如春的“任性”

生于南国的红豆在此随处可见

“女娶男嫁”的独特婚俗

与特色的天麻宴席

让人惊喜

这里就是

山水都充满诗意的阳坝

阳坝地处康县城东南84公里处,西接武都裕河,南交陕西宁强,属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润,雨量均匀,素有“陇上版纳”之称。2017年,它成功入围“中国最美村镇”50强。境内拥有梅园沟国家4A级景区、珍爱茶山、红豆谷、宋沟茶园、田坝新村等景点,以及“女娶男嫁”的婚俗文化和茶叶宴、天麻宴、碗等美食,让人玩得好、吃得好,体会“乐不思蜀”的滋味。

梅园沟是阳坝的“名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0%。绵延百里的风光中,“情人岛”“月牙潭”“天鹅湖”“海棠谷瀑布群”等30多处景点星罗棋布,呈现地道的亚热带风情。

“男嫁女娶”的婚俗在此已延续数百年,体现了当地的男女平等和开放包容,展示了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

阳坝的手工制茶工艺堪称一绝。茶农凭借世代相传的技艺,完美呈现了阳坝茶叶的独特风味。这项工艺不仅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坝古镇位于阳坝村,生活于此的人们安逸自得,过得与世无争。这里也是阳坝美食的集中地。

天麻宴是当地一大特色。鲜天麻炖太平鸡,汤汁浓郁,鸡肉鲜嫩;天麻刺身则别具创意,薄片晶莹,口感爽脆,蘸上酱料,风味独特。茶叶膳同样是招牌。老茶红烧肉色泽红亮,软糯可口,当肥腻感将现时,舌尖泛起的茶香瞬间化解油腻,只留满口香醇,令人回味无穷。

阳坝古镇,犹如一处世外桃源。来这里,开启一场康养之旅吧!

秀美黄渚·绿色厂坝

这个躺在矿车上的小镇

有着中国第二大铅锌矿

被称为陇南版的“小”

这里的人都被冠以的身份是

产业工人

这里的人与贫穷不沾边

这就是陇南矿业的核心部位

黄渚的每座山都是矿山,每条沟都是矿床。《管子·地数篇》早有记载:“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成县县志记载,明宪宗成化年间,此地已有采矿冶炼活动。清咸丰年间,黄渚关采冶之风日盛,民间流传着“清水沟,雾腾腾,上下子赛北京”的生动民谣。

位于成县县城以北45公里的黄渚,矿产资源丰富,除铅锌外,还有银、金、铁、冰洲石等。这里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厂坝。甘肃厂坝有色金属公司坐落于此,整个小镇围绕厂区运转,依矿而兴。

平均海拔1980米,年平均气温7℃的宜人气候,赋予了黄渚秀美的自然风光。秋日时节,层林尽染,整个山体如同被打翻的调色板。

作为全市财政收入最高的乡镇之一,黄渚实现了从“因富而美”到“由富而美”的华丽转身。美丽的厂区、乡村、街道和庭院,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四美乡镇”。

黄渚也是历史遗迹丰富的古镇,柏湾村柏氏族人已在此生活六百年。传说该村风水地形为“金盆养鱼”和“贵人双上马”,历史上文官武将辈出。保存相对完整的“花大门”,是官至道台柏天后家的旧址。

黄渚这个以“厂”兴起的小镇,既有工业文明的厂区,更有由富而美的魅力乡村,还有像柏湾村这样的历史古村落,这里历史与现代工业文明相交融,非常值得来此一游。

伏家镇·美酒与产业共舞的商贸明珠

当地势平坦的商贸大镇

与上市酒企相遇

便造就了伏家镇这样的“王炸”乡镇

这里有金徽美酒

还有工业园区

更是陇南“菜园子”

伏家镇位于徽成盆地腹部,距徽县县城17公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这里是省列小城镇建设重点示范镇,更是中国文化名酒——世纪金徽的产地。

关于镇名由来,有三种说法:或源于东晋傅弘之镇守青泥岭,后称傅家镇;或为元代汪世显封地,易名福镇;或由宋代栗亭镇因紫荆山佛家北禅院得名佛家镇,转音为伏家镇。

伏家镇气候温润,适合益生菌生长发酵,徽成盆地为酿酒提供充足粮食资源。更有名泉“神泉海眼”,不论寒暑旱涝,泉水纯美甘甜,水位四时不变,是酿造金徽酒的上佳水源。

伏家镇还是陇南的“菜园子”,一座座塑料大棚保障着陇南人的“菜篮子”。清晨采摘的蔬菜,下午便能端上陇南人的餐桌。“百亩蔬菜制种示范基地”引进多种露天蔬菜,发展订单农业,数据背后是对民生的坚实保障。

伏家镇商贸城已成为徽县最大的商贸集散地,批发范围覆盖陇南、天水及陕西部分地区。徽县工业集中区十大项目、江南商旅小镇综合体等重点项目的落地,推动伏家镇实现从农业大镇到工业强镇的跨越式发展。

酒香浸润·“醉美”红川

这是一个被酒香

浸润的乡镇

与酒同名

也因酒而兴

这里就是古镇红川

红川镇位于成县东部,是闻名陇上的酿酒之乡、农民书画之乡。古名桑林镇,唐宋后称横川,以河谷横亘东西得名,1958年改为红川镇。

清乾隆六年《成县新志》载:“横川称都会于东,为百货所集,川之花棉,陕之布匹,悉货于是而火酒之冽尤四方之共推者矣。”传说唐开元年间,有山西汾阳酿酒名师来此传艺,酿成的酒被称为“十里香”。明、清两代,横川酿造业更加鼎盛,成为陇上名副其实的酿酒之乡。1936年出版的《辞海》将“横川烧酒”以“甘肃特产”收录。

红川镇著名的甸山风景区,背倚西秦岭余脉,俯瞰甸河和田野,因奇峰峻拔,状若游龙,当地百姓称为苍龙岭。北宋时期已有道教建筑,相传明代万历年间,道士张三丰曾游历此地。

今日的红川,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产业发展朝气蓬勃,“一城山水、满城酒香”的生态宜居新镇正焕发勃勃生机,来一趟不会让你失望。

白马关前控山河·云台山下话沧桑

云台镇以境内云台山得名

原名白马关

自古就是军事要塞

如今白马关下

蚕桑产业兴盛

群众也因此

走上了富裕之路

白马关,为南宋嘉定十二年所设。1929年在此设立康县县址,1946年县址迁走后,更名为云台镇。

白马关的得名,据说是白马氐族人长期驻守此关。离古城三公里处,是著名的大散关——吴抗金的最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也从这里出入。明崇祯九年,李自成攻下散关,屯兵白马关,南下汉中。这里自古就是军事要塞、边关重地,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

云台镇有着深深的红色印记。1936年9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途中攻占白马关,建立了康县第一个红色政权——苏维埃临时。

早在300年前,清阶州直隶州在此设置白马关州判和白马关分州。光绪年间重建古城,东门为建光门,西门为永安门,现建光门和部分城墙保存完好。

“ 中山桥”紧邻白马关城墙,始建于1927年,原名“永安桥”,1934年驻军维修后易名为“中山桥”。这座跨度仅12米的小桥,虽不如兰州中山桥声名显赫,却方便着百姓出行,寄托着白马关游子们“前路顺遂”的美好寓意。

蚕桑产业是云台镇的传统产业,近年来按照“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成三个蚕桑示范点,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开发出的桑葚酒、桑葚干果、“神仙”茶等商品,年产值达50余万元,带动126户脱贫致富。

走进云台,可在白马关上遥望大散关,感受金戈铁马的岁月;在中山桥上行走,体会时间的温度;品尝正宗的三层楼油茶;最后在桑树林中“把酒话桑麻”,完成一场古今对话。

陇南名镇·值得一游

陇南的名镇

每一座都有自己厚重的历史

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

都有自己别样的风景

都有自己诱人的美食

来一趟陇南吧

开启一段寻找古镇的梦幻之旅

(记者/张霞 刘琼 王瑞)

Copyright © 2019- 92taob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